對他人生活的圍觀
現代社會善於收割人類的從眾慾望,我們從中得到的卻盡是焦慮、恐懼、和匱乏感。
現代企業把慾望的知識提煉成科學,行銷廣告大多不是要介紹產品或服務,而是觸發人們內心的慾望。他們總是承諾著某種「更好的自我」等著你去獲得,同時營造出其他人也想要這個東西的氛圍,甚至可能刻意限量來製造稀缺性,形成了一個兼具「憧憬」和「FOMO」的完美消費陷阱。
精品或3C品牌就經常讓顧客為了最新或限量商品排隊等候多時。藉由人潮的表象,把更多人捲入慾望的漩渦中,激發旁觀者對於這個商品「值得擁有」的想像。越多人在排隊、越多人看似想要這個東西,商品的潛在滿足感似乎就越高。
在政治上,大部分人並沒有一套堅守的政治立場或價值。選民在投票時,仰賴的是熱情和社群認同,而不是理性──重要的是跟自己所屬的社群做出相同選擇。所以政客們無不竭盡所能地操弄選民們的自我認同,營造出「你們這種人就應該選我」的幻覺。結果是一個透過分裂社會、對立族群來鞏固選票的政治文化。
當代媒體的商業模式,就是利用人們觀望彼此、模仿他人慾望的天性來創造流量與收益。而人性中最容易被激發的不理性反應,莫過於憤怒、恐懼、和嫉妒。我們因此看到各種吸引目光、刺激情緒的內容成為當紅頭條,演算法從不在乎這些內容對個人及社會是利是弊。
社群媒體上的網紅經濟,最能夠說明「羨慕」能創造多大的經濟效益:少數人在平台上精心打造一套值得追求仿效的生活典範,吸引人們對其贊助商品的模仿追隨,讓粉絲無意間產生「如果我也擁有這個東西,就能向那個夢想生活更進一步」的錯覺。這種慾望的感染是如此成功,以致許多人甚至覺得當網紅本身就是最棒的職業。
大多數人並不清楚自己的慾望從何而來,所以只能在現代社會的慾望遊戲裡保持被動:匱乏感和FOMO透過社群媒體交互感染;「假裝稀有」的商品激起不必要的競爭;政客操作的族群認同形成越演越烈的社會分化。
當代文化的恐怖之處在於,我們花越多時間圍觀他人的生活,就越看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誰。但要扮演一個稱職的消費者,卻是前所未有地簡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