_dans huang

模仿──慾望的來源

人的慾望不是源自於己,是模仿他人而來。

這是法國人類學家René Girard的革命性觀點:人會想要一個東西,是因為看到其他人也想要。我們的慾望幾乎都是從他人身上複製、借鑑、模仿而來的。

小孩一看見其他小孩在玩他本來沒興趣的玩具,立刻就也想要那個玩具。經過限時特賣會,會因為看到大家搶購而想要衝一波。朋友在熱門景點打卡、或網紅分享奢華生活時,我們會默默加入願望清單。很多人換手機是看到「大家都在換新的」,突然買了支智慧手錶是覺得「好像每個人都有」。名牌和時尚單品之所以令人垂涎,更不是因為商品的實用價值,而是因為廣告、行銷、名人代言在在承諾著某種滿足及成就感。

慾望的模仿並未止於表面,還滲透了我們更深層的渴望。

一個本來平凡無奇的異性,當其他人開始對他展現興趣時,你可能也會突然發現那個人的魅力。許多人參加完朋友的婚禮後,自己的感情狀態反而開始動搖。朋友圈中,彼此交往對象的類型大多相差不遠,彷彿大家共用同一套擇偶標準。更別說,當身邊的朋友開始一個接一個走進人生的下一階段,你難免也有無形的壓力。

同儕間,大家看齊相同的學校和科系、渴望讓人印象深刻的公司和職稱、妒忌朋友間相差無幾的薪資和機會、在社群媒體上展示相仿的品味和生活。就算你不在意升遷或主管賞識,今天當一位能力經驗與你相仿的同事獲得升遷時,你還是可能感到一絲不平;就算現職已能滿足生活,當你看到學長姐轉職賺很大,也可能蠢蠢欲動想換跑道。

下班後,人們繼續披著「品味」的外衣模仿彼此。某些影集必須要追、某些書一定要讀、某些聚會不參加不可,動機可能根本不是對這些東西的真誠興趣,而是擔心在日常對話中顯得孤陋寡聞、在社交場合裡被當成異類。從品酒、咖啡、到運動休閒,很多人的下班生活也是在經營某種「人設」。

政治上,人的從眾慾望更是無所遁形。大部分選民是用身分認同在投票,考慮的是「像我這樣的人應該投給誰」。就算一個政黨的立場一再改變、價值自我牴觸,忠實選民也會數十年如一日地投給它,個人立場甚至會跟著支持政黨的說詞一起轉彎。

也於是,每次社會流行起某個重要議題,我們就看見許多名人、企業、政黨們大聲宣傳著他們對這些議題的「長期關心和支持」,上演一場毫不造作的道德大秀。

然而,人的社會性,並不會被「反其道而行」所擺脫。「不從眾」並不等於「做自己」;很多人的反主流遠遠不是他們獨立思考的成果,只不過是對「非主流」的仿效罷了。

有人刻意避開當前的時尚流行、選擇非主流的穿搭;有人遵循極簡主義、刻意排斥名牌或物質享受。另類音樂或次文化的粉絲跟一般人擺在一起看似離經叛道,但在自己的社群裡卻有高度相似的打扮和觀點──透過對次文化的模仿,他們才能定義自己的特立獨行。

出國時,有人會刻意尋找冷門的私房景點或小眾的在地體驗,藉此肯定自己的冒險精神和獨特眼光。但當人們逐漸厭倦觀光熱點、開始仿效起那些「深度旅行」的人,這些私房景點最後也只會變成新一波的熱門打卡點。

許多人相信自己應該投入創業、藝術創作、非營利組織等一往無前的志業,但其中有多少只是排斥當個平凡社畜、希冀那種適合擺在IG上的自由生活,所以催眠自己說傳統職涯無法滿足他們的天縱英才?

政治上「為反而反」的案例俯拾皆是,我就不談了。

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獨立自主的個體,擁有屬於自己的理性、夢想、願望,但我們卻總是不自覺地看向周遭,借用別人的慾望和形象裡來拼湊自我。每個人都想要「獨一無二」,卻沒有人能擺脫自己作為「社會性動物」的事實

看清人如何模仿彼此的慾望,是我們重新認識人類歷史、以及我們自己的第一步。

#人性 #社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