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為何無法停止包裝自己
人們一開口,字字句句都是在推銷和肯定自己的形象。
- 「我說話比較直」是想彰顯自己的真誠無偽;
- 「我不在乎別人眼光」是想顯示自己是個不隨波逐流的狠角色;
- 「我早就看開了」是想看起來超脫世俗;
- 「我不是一個愛計較的人」是想避免別人看出他有多愛計較;
- 「錢是身外之物」是想催眠自己沒錢真的無所謂;
- 「做公益很快樂」是想廣告自己是個大善人;
- 「我熱愛運動在乎飲食」是想把自己樹立為健康典範;
- 「孩子的教育超級重要」是想在他人眼中當個盡責完美的家長;
- 「我老了不中用了」是想聽見別人說他其實還多有用;
- 「我什麼都不求,只要你幸福」是想強調自己的無條件奉獻;
- 「世界上的暴行讓我心痛」是想展示自己的悲天憫人;
- 「我的信仰教導愛和寬容」是想拿宗教當成個人德性的快速通關。
透過語言,每個人分分秒秒在堆砌著精心打造的自我形象。更細微的例子俯拾皆是,甚至連你自己口中也經常出現。
這一切的根源不單是傲慢,更是恐懼──害怕真實的自己被「看穿」。每句話於是都成了抵禦、哀求、操縱他人眼光的工具。行為本身不重要,鞏固自我形象才是真正目的。
社會是個巨大的形象交易所。我們在裡頭交易著「模範家長」、「業界精英」、「反叛分子」等頭銜,為了宣傳個人形象而漫天喊價。但這些身分標籤,只是我們不敢用真實面目活著的遮羞布。
解方不是另一套技巧或哲學理論,而是覺察;不是什麼話都再也不說,而是意識到有多少話是為了形象而說;不是知識上的理解,而是真切體認到你被「自我」的概念奴役得多深。
「自我」是個無法被改良的牢籠,它只能被看穿。
當你對自我的執著消散,行動和言語將不再為形象服務,而是出於必要;不再源於「我看起來會怎麼樣」,而是「什麼是需要產生的結果」。
雲從不堅持自己的形狀,水未曾記憶流過的河床。自由不是去成為什麼,而是停止去成為什麼的一切嘗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