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要以「掙扎」為目標
一項研究把學生分成三組,請他們用不同方式學習同樣內容:第一組把教材讀了四遍;第二組讀三遍,然後考一次小考;第三組只讀一遍,但考了三次小考。小考都有公布正確答案。
然後所有學生都參加最終測驗,並在測驗前受訪他們的信心程度。
讀了多次教材的學生都對自己的準備很有信心,考了三次小考的學生則各個沒把握。有趣的是,最終測驗表現最好的,是只讀一遍但考了三次小考的那組。
在知識探索中的掙扎,直接影響學習的成果。我們越深入與學習內容互動──努力理解、自我測驗、面對不懂的地方──學習效果就越好。
一股腦地重複閱讀,甚至是收看新聞和網路資訊、把思考外包給維基百科和ChatGPT、追逐YouTube上最新的熱門筆記方法,這些活動都只會替我們創造「知識的錯覺」,以為自己懂了但其實大多沒裝進腦子裡。
如果你仰賴好的知識來做出好的決策,「以為自己懂了」就會是危險的。
有效的學習,必須「以掙扎為目標」去設計。假如我們在乎真正的知識與洞見,就負擔不起只是「看起來很懂」的代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