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更好」並不存在
人們每一天都在想怎麼把配偶、孩子、父母、老闆、同事、甚至自己變得「更好」;相信只要用「對的方法」去溝通影響,一個人就可以被「改善」。
無數的人際衝突、自我內心的焦慮糾結,都源自這個「我能夠且必須去改變誰」的愚見。
父母對兒女的職業指指點點,認為自己才知道什麼能讓孩子幸福;夫妻間打著「改造對方」的算盤,一方想「希望她能更外向」、另一方想「希望他更有上進心」;自我提升則是向自己宣戰,認為自己應該更有紀律、更有效率、更會社交,然後從每次的掙扎失敗中找到更多「我還不夠好」的證據。
但「更好」是個謬論:沒有人知道什麼是「更好」,因為沒有人知道「更好」的代價是什麼。
升遷一定比較好?錢變多了,但犧牲了健康和家庭生活。當公務員比較好?或許你一生的才能就此埋沒。想要一段更好的感情?可是你的性情還停留在只為渣男所愛的階段。
每個人都想要相信人生是有「最佳解」的一盤棋,但人生其實是一連串的隨機牌局,沒有人能確定任何行為或選擇的結果及代價。
我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,不知道什麼是「更好」。我們也高估了自己創造改變的能力,低估了改變的代價,更不理解我們必須成為什麼樣的人,才有可能達到「更好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