_dans huang

真理──突破自我的妄念

真理是條人跡罕至之路。

人群總愛圍觀世俗的喧嘩,留戀虛有其表的肥皂劇,彷彿孩子捨不得離開旋轉木馬。社會上無腦流傳的人生建議,是通往平庸的捷徑。一個人必須具備了絕無僅有的性格與動機,才有可能質疑群眾的目光,背離社會另闢蹊徑。

如果此文觸動了你,轉變自會發生;如果你看完想要附和或反駁,你仍未真正看見。


所有在你腦袋中浮現的想法、情緒、慾望,以及所有在你腦袋之外發生的事,都不為你所控制,這一切卻都是構成我們稱之為「自我」的要素。

因此,那個獨立於一切際遇之外、能夠掌控生命的「自我」,根本不存在。

當然,真正領悟這點的人寥寥無幾。

唐朝初期,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欲選繼承人,命眾弟子作偈以明心意。首座神秀寫下了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。

神秀的偈,恰恰彰顯了千百年來世人心中的「積極人生觀」──清除負面思想,持續改善自我,保養健康心靈。

現代的自我提升風潮就是最佳寫照:人們勤於冥想、靜坐、練瑜伽,閱讀心理、勵志、自我成長書籍,練習寫日記或心情筆記,參加課程和工作坊,甚至求助專業諮商。人們積極地「勤拭心鏡」,只為獲得一時半刻的寧靜,或是希冀成為「更好的自己」。

但有誰因此真正「抵達」心靈昇華的應許之地嗎?

沒有。

人們就這樣欣然收下了「一輩子的功課」,相信「過程就是目標」,心甘情願當個「永遠的學生」,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洋洋得意地說「我已經很努力了」。光是在半路上的興奮與盼望就已經能滿足他們,沒有人真的想抵達終點。

在這場無止盡的追逐中,同行的不只是「提升心靈」的人,也是所有相信賺錢、買房、開名車、求功名、做善事、送小孩出國,就能讓自己快樂的人──他們的努力同樣虛妄,只會讓他們一次又一次發現「這還不是我要的」,一遍又一遍為自己找到下一個憂慮煩惱、朝思暮想的目標。直到臨死之際,才發現這一生都在追著自己尾巴跑。

見了神秀的偈後,不識字的慧能請人代筆寫下他的領悟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──慧能成為了禪宗第六代傳人。

無論是讀第三遍《被討厭的勇氣》,還是戴支勞力士給同事看,這些「讓自己更好」的企圖,都只會帶來短暫的愉悅,以及緊接而來的失落和不滿;只會讓你永遠陷於「我仍不足」的痛苦迴圈裡,在沒有終點的追逐中虛擲一生。

這個時候,人們會迫不及待拋出「感恩惜福」、「放下執著」、「不要太計較」、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」等庸俗的道理,心靈勵志產業也會教你「放下自我」、「保持脆弱」、「相信『我已經夠好了』」⋯⋯這些都只是古老智慧被嚼成不剩任何營養的殘渣後,吐回世人嘴裡的膚淺之見。

慧能的偈,指出了根本的真理:那個需要被提升的「自我」本是幻覺。所有改善自己的努力,都只是在強化「我存在」的妄念。

你不需要嘗試放下或克服任何東西,不需要練習正念或保持脆弱,不需要說服自己為什麼「我已經夠好了」──因為打從一開始,就根本沒有「你」。

當一個人誠懇地、深刻地、靜默地領悟這點,一條不同的道路便在他面前展開:不是自我提升,而是自我發現;不是修正,而是探索。

這個領悟,使一個人的思想、慾望、決策變得清晰,使一個人的能量、言語、行動變得純粹。他不再耗費心力糾結過去、擔憂未來,不再關心社會的目光如何評價他,不再為了「我應該是什麼樣子」跟自己過不去──舉世而獨立。

這是真正的自由。

世上大多數人不是在追求真理,而是在蒐集靈性紀念品。他們把自我提升當興趣,把信仰當社交活動。與其說是修行者,他們更多只是參拜「真理」的觀光客,忙著跟叫做「智慧」的景點自拍。他們用「修行是一輩子的事」來安慰自己,心安理得地原地踏步。

如果你真的明白水往低處流、1+1=2,難道明天還需要重學嗎?真理也是如此──懂了就是懂了,何須複習一輩子?人們不斷買書上課、聽經聽道、蒐集法門,恰恰證明他們只是想在這場舞台劇裡扮個角色罷了。

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。任何一個追問「該如何放下」的人,都是來做學問,不是真心要成佛的。

溺水的人不用報名游泳課,他們本能地掙扎求生;一個人發現椅子下有蛇,不會先查逃生手冊──當你再也不願為這個「心智」多困擾糾結一秒鐘,你便會下定決心直視現實。

真理是簡單、直觀、一目了然的。沒有任何方法或途徑,只有純粹的領悟。

從此,你不必再收集方法、不必再盼望未來、不必再苦於修行。真理從未躲藏,是我們躲在所有虛妄的追逐背後,假裝自己尚未抵達。

一旦你真正看見,追逐就結束了。不再有什麼是你尚未學會、尚未擁有、尚未成為的。

#宗教 #生命 #自由